“沟域经济”启示录(一):绿水青山富太行
2015-06-08 16:4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巍巍太行山,豪气壮天地。
在中国的版图上,太行山以它的磅礴气势,雄踞在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之间,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整个太行山的1/3在河北。由于自然条件差,土层薄,降雨量少,太行山区旱涝灾害频繁,是我国最难治理的山地之一。受自然条件限制,加上历史和人为原因,这里也同贫困落后结缘,成为我省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区。
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让太行荒山披上绿装,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省委省政府不懈的追求。伴随着对绿水青山的美好向往,山区群众开创性地走出一条“沟域经济”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深入太行深处,通过与山区干部群众深入交流,采写了一组报道——《“沟域经济”启示录》,从今天开始陆续奉献给读者。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赵红梅、张永利、马彦铭
5月的太行,处处生机盎然。在我省太行山区采访,无论是深山区、还是浅山丘陵区,昔日“山顶秃、山腰乱、山脚滚满石头蛋”的景象日渐消失,代之以“山顶松槐戴帽,山中板栗缠腰,山脚苹果梨桃”。
已现雏形的“沟域经济”,使得我省山区气候得以优化,水土得以涵养,农业生态系统正形成良性循环。
一手托起山区贫困群众的致富梦,一手挽住城乡居民的绿水青山蓝天梦,勤劳的太行山人民正在著就“沟域经济”这篇大文章。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沟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旅游观光、种养加工、新农村建设等为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
站在邢台县前南峪村最高的山头俯瞰周围,只见山山披绿、岭岭挂翠,连绵不断的峰峦间,一座座水库、塘坝似晶莹的玛瑙,镶嵌在沟壑间。盘山路蜿蜒平整,通往每一片林地,从山顶到沟底,水土保持林戴帽、经济林缠腰、高效水果林住坡脚。在这里,有山就有绿,无路不成荫,植被覆盖率94.6%,微风吹来,空气中透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山脚下,绿水环绕的村庄,由水泥、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村街小路,将家家户户相连。一栋栋二层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红顶掩映在翠绿中,恰似一幅山水画。
前南峪,曾经一贫如洗的穷山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已经蜕变成生态新村。
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们就开始探索山区发展之路,经过几十年探索,从最初的“治山造田,打好生存仗,实现由荒变绿”到“林果当家,念好致富经,实现由绿变富”,再到“转型升级,走好生态路,实现由富变美”,走出了发展“沟域经济”三部曲。
随着“沟域经济”发展,前南峪村围绕果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做文章,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抗大陈列馆,开发“红”、“绿”结合特色生态旅游。目前,已形成高效林果业为基础,绿色环保产业为骨干,旅游服务业为桥梁,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格局,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郭天林看来,“沟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种养加工、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它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顶、塬、坡、沟、滩立体开发,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打造,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认为,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要把林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业等一切能够依托生态发展起来的多种经营方式融合到一起,让当地群众享受多重叠加的经济效益。
以产业、环境和资源完整性为依托,“沟域经济”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的区域经济
内丘县北赛村农民闫振国,2006年承包了一座50亩的荒山进行治理,尽管已是满山绿色,好年份也有不错的收入,但山上的果树总是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参观了前南峪村,闫振国茅塞顿开。
“开发一条沟太小,形不成规模,更难以改变环境。”认识到这一点,闫振国依托当地政府,以山区自然沟为单元,引导周边7个山村共建生态示范区,他们在2.5万亩沟域内,对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山上种核桃、苹果,树下发展杂粮、柴鸡等产业。
和闫振国有相同感触的,还有沙河市张下曹村的张保国。
2001年,张保国在荒山上建起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当时有千亩荒山2道沟。几年下来,荒山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他总感觉“独木难成林”。引进“沟域经济”开发理念后,以自然沟域为依托,他把十几道山沟连成一个整体,农场发展到2个乡镇2万亩荒山。
“一般来讲,沟域多为流水地貌,有明显的地域边界范围,发展‘沟域经济’,可以是一个村子,也可以几个村相连,不能以行政区划为界,要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以沟域内产业资源、自然景观为基础,统一发展规划,才能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多年实践,张保国得出以上结论。
以三产互动、城乡融合为目标,“沟域经济”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自然资源、农产品变成商品
近年来,太行山美丽的沟沟壑壑成了城里人最爱去的地儿。
抗大红色观瞻区、绿色生态休闲区、化山观光览胜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等板块组成的前南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仅门票收入一年就达860万元,同时带动农家乐、手工艺品等产业收入490多万元。
苹果成熟季节,内丘岗底村呈现出“大车小辆闹岗底,农家餐馆一桌难求”的景象。每天都有上千辆外地车载着游客来体验采摘的乐趣,享受农家美味。借助“富岗”的品牌优势,岗底村的10多种农产品在北京、上海打开了市场。
所有这些,皆缘于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自然资源、农产品变成商品的“沟域经济”发展目标。
老典型在向三产融合转变,后起之秀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高起点谋划“沟域经济”。
行唐神树湾生态农业开发园,虽然发展“沟域经济”仅两年时间,但管理者刘彦位一开始就把三产融合当成主攻方向。千年枣王观光园、枣文化中心……把自然美景与红枣文化融为一体,打造山区文化创意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负青山才能得到金山——这在太行山区一些地方正在变成现实。
“沟域经济”这篇大文章正在起笔破题。
原标题:“沟域经济”启示录(一):绿水青山富太行[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5-22)探访太行深处的“香格里拉”——天生桥瀑布群
- (2015-07-13)河北邢台:爱心人士情倾太行山区小学
- (2015-07-29)“网络名人追寻抗日足迹·走进巍巍太行”走进一二九师纪念馆
- (2015-07-31)网络名人走进巍巍太行 寻访狼牙山与冉庄的红色印记
- (2015-07-31)河北邢台县:太行山区慰问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