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找工作时才体会到留在北京有多难
2015-06-08 11:3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农村大学生就业力为何处下风
“符合自己的兴趣点、能体现个人价值、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陈依萍,来自河北邯郸农村。今年7月,她即将毕业,目前陈依萍已找到一份在中关村某民营科技公司的工作。“找工作时才深刻体会到留在北京有多难”,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现在顾不上户口、专业对口,也不关注单位食宿条件,住地下室或通铺都行,只要收入高,能有余钱补贴老家就行。”
进入5月份,本轮大学生就业周期已近尾声。本刊记者近日在多省份采访了解到,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依然困难,部分毕业生受困于经济压力而仓促就业、低水平就业。受访部分高校教师和专家表示,农村大学生仍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多重因素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须给予关注。
难就业怕待业
从统计数据看,相较城镇户籍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实现就业的为20.7%,其中,29.1%来自乡镇,25.7%来自农村,而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仅为13.2%。
中央民族大学2014届会计班学生甘兰的情况较为典型。甘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在校期间经常做兼职赚生活费。毕业季以来,她投了上百份简历但多数石沉大海,个别进了笔试、面试,但最终被刷下来,至今未能签署就业协议。
除了工作难找,多数农村大学生受困于经济压力,不敢待业,就业层次也相较偏低。
2014年7月毕业于江苏南通某专科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陶闰涛,老家在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应届毕业时没能及时找到稳定工作,但他无力继续考研或者转战多地考地方公务员,只能选择在个体建筑公司担任“工程监理”,相当于打零工。
“与城里人相比,农村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比例更低。”陶闰涛坦言,农村大学毕业生经济压力大,发展的迂回空间小,需要立即工作赚钱。“就业等不起”,迫使他们在薪酬待遇、个人发展方面一再降低要求。
本刊记者多地采访了数十位农村大学生,类似情况较为普遍。在非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学院学习了4年的杨冰,毕业对她而言,是还债生涯的开始:读书期间,她申请了3年助学贷款,总共17940元,要在毕业后十年内还清,所以她无奈干起了销售,因为起薪较高。
多重因素削弱“就业力”
农村大学生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导致就业力不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方面,受访农村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重应试,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
老家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的中央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邓晶对本刊记者说,“与城里同学相比,能力的确有差距:以英语为例,虽然我更下功夫,但比不过城里同学。我也没有眼界和经济实力去报辅导班,没有条件去海外交流,更不可能花几万块去读双学位。”
邓晶坦言,这些外在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农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有的变得畏首畏尾,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会搞砸,本来可以做的不敢去尝试。
陶闰涛也颇有感触。他说,“农村大学生大多没有机会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也没条件培养打篮球、踢足球的特长,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用人单位往往想要有见识、能独当一面,有关系、能拓展业务,有特长、能活跃气氛的城里大学生。”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受制于父母文化水平、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农村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的掌握等,都要少于城市大学生,这又使他们在就业准备方面处于下风。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削弱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力”。共青团北京市委抽样调查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且越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差异越明显:在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中,非农业户籍学生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三;农业户口学生更多地集中在大专院校中,比例达到35%。
以2013年北京大学招生情况为例,当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其中农村籍学生占14.2%,而且这还是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有所提高的比例。此前,北大每年招收的农村籍学生大约只占10%。从全国范围来看,985高校农村籍学生比例仅为20.8%。
此外,求职市场中的不公平竞争、“拼关系”现象也挤压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应届毕业生宋周同,老家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管村。近半年他参加了多个企业组织的笔试和面试,频频遭遇用人单位“隐含的门槛”,例如仅招收本地户籍毕业生等。
加强指导学以致用
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专家和高校教师认为,要警惕这些负面因素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其一,“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意愿降低,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而农村人上大学意愿下降又成为高中和高等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持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初中辍学现象难以消除。
其二,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往往寄予厚望,这无形之中也给学生本人增加了心理压力,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易诱发学生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偏差。
为此,受访部分高校教师和专家建议,未来首先要努力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江西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张高亮建议,一方面要让大家意识到,不一定是公务员、国企这种“铁饭碗”才是好工作。要树立“符合自己的兴趣点、能体现个人价值、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多组织大学生去基层,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农村进行锻炼实践,让农村大学生找到成就感、使命感。
其三,应在高校推出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农村大学生就业服务,加强研究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形势,优化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并整合高校资源为农村大学生寻找更多就业机会。
“比如,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把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行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扶助政策也可特别考虑农村背景毕业生,各地大学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的扶持对象也可优先考虑农村背景毕业生。”李春玲说。
最后,综合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南昌大学辅导员曾姮艳说,“寒门学子”仅靠学历改变不了命运,还要学会一门技术。“有门槛的工作往往是技术类工作,从事技术工作,可以发挥农村大学生坚韧、刻苦的品质,还可以巧妙避开没有社会背景的不足。反观一些‘万金油类’的文科专业,可能在这方面需要补充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配套技术。”□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方问禹马姝瑞关桂峰袁慧晶
原标题:农村大学生:找工作时才体会到留在北京有多难[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