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作为在一定范围内蔓延 治理要下猛药
2015-06-07 08:20:08 来源:光明日报
近期,官员不作为这个词较为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线里,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据媒体报道,河北省安平县发改局因不依法履职致使某项目长达2年未完成核准、江西省瑞金市国资公司因不作为造成国有资产闲置两年……目前不能断言官员不作为普遍存在,但其在一定范围内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
问:官员因何不为
在党中央提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官员出现“为官不为”现象,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因“迷”而不为。一些官员在激荡改革期因多种因素导致理想信念动摇,目标不清,产生思想困惑,价值取向扭曲、政治意识淡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一边,吃不起苦、受不住累,担不起责任而不作为。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软骨病”。可以说,一切不作为情形,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
因“怕”而不为。从严管理干部及反腐持续推进,使有的人因心中有鬼而怕,有的人则怕做多错多。前者是对潜藏腐败分子而言。后者可能更有一定普遍性,也就是较大范围内官员可能为自保而不作为,因为官员的作为有时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对不良问题的改革往往触及多方利益,可能导致“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的不良局面。
因“愤”而不为。古语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官员选拔质量不高,被提拔的人不是“关系户”就是“跑要户”,还有的是“排队户”,“靠干而上”的比较少见。同时,对一些不作为、不负责、不称职的官员没有相应的惩罚体制。这样,当一些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官员认真工作的结果与不作为官员相差无几,甚至更低时,其中一部分人就可能容易产生因“愤”而不作为。
因“懒”而不为。《汉书·朱云传》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一些官员为官不为,甘当庸官、懒官、太平官,思想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无所作为。又因交流不足,官员变成“老油条”,工作不干,责任不管,检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
因“笨”而不为。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4种能力即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其中“推动改革、落实改革”重在“作为”,而有些官员恰恰是因“笨”而不能为之,即“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一些官员无视时代进步、观念革新,知识老化,能力不足,无法作为。
治:对症下药医顽疾
“为官避事平生耻”,而“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是所有在位官员的基本责任,而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这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要。改变目前部分官员不作为的现象应当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其一,去其“迷”。从主观层面加强官员的思想教育,树立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教育官员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奋力作为,奋发有为;同时,关注官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为部分压力过大的官员提供及时良好的心理辅导。
其二,去其“怕”。建立廉政分水岭,引导部分有问题的干部自动向组织说明问题,组织上依法依规给予从宽机会;鼓励敢于犯错的改革者,为非因腐败而犯错的改革者提供相应的豁免制度,鼓励官员敢于改革,善于改革,公正改革,科学改革。
其三,去其“愤”。完善干部选拔制度,规范和完善干部选拔“动议”制度,提高用人质量;集中选拔一批廉洁贤明之士;赋予巡视工作“举贤荐能”的职责,通过巡视举荐人才;逐步建立文官功绩制,进一步形成官员“靠干而上”的局面,真正做到量才任职、优升劣汰。
其四,去其“懒”。健全领导职务行为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于敢作为善作为的官员加大奖励力度,对于尸位素餐的官员,严肃追究其责任;切实加强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其五,去其“笨”。加强官员知识更新,使官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更新上不掉队;建立官员终身教育制度;加强官员职业规划;加大官员岗位交流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综合治理,官员“为官不为”的现象会被遏制,广大官员必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做到满腔热情、善始善终,奋发有为。
(作者单位: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
原标题:官员不作为在一定范围内蔓延 治理要下猛药[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06-07)官员不作为在一定范围内蔓延 治理要下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