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恢复亲历者: 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2015-06-07 04:36:09 来源:央广网
导语:中国的6月有个特殊时期。它既不是传统节日,又不是任何纪念日,但却决定了无数个人甚至家庭的命运。高考——对很多人来说,它都是一辈子难忘的回忆。而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人,也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
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记者宁静)今天(6月7日),是2015年高考正式开始的日子。而1966年的6月,《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发布,这时距离当年的高考只剩半个月。曾经是一所省重点高中校长的杨永奎老先生正是66届高中毕业生中的一员。而那一年距离他再踏进大学校门,还有整整12年。
1966年,在县城读完高中后,杨永奎回到农村参加劳动,随后结婚生子。直到1977年7月,他得知了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对于他们这些后来被称之为“老三届”的学生来说,很多影视剧里所反映出的那种强烈的期盼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
恢复高考,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但杨永奎跟他的同学,都是既期待又犯难。“说实话,我的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了,家属也在生产队里劳动。如果要上学,我们的经济能力根本是不允许的。”
在矛盾的心情中,杨永奎和他的同学们互相鼓励,去公社报了名。“当时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问:你们这些老高中毕业生报不报名?我拿出了5毛钱,他们给我填了个名字,就这么简单就报上名了。”
1977年12月10日,杨永奎和570多万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走进了考场,参加了共和国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最终27.3万人被录取,杨永奎成为了其中之一。
在分数出来之前,杨永奎对大学既向往又犹豫。但是当他接到山西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上大学”成为了他脑中唯一的念头。
“上大学的渴望在我们心里压了12年,实在是太迫切了。通知书到了之后,经济上的困难,以后的日子怎么办,都不去想了。唯一的念头就是要上大学。去学校报到的时间是1978年的3月18日,尽管过去30多年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带上一件衣服,背上铺盖卷就去上学了。”
为了减轻负担,杨永奎选择了不收学费和伙食费的山西师范学院。他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年,已经30岁了。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杨永奎丝毫没有感受到年龄上的劣势,反而在学校中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回到了他的高中母校任教。
跟杨永奎不同的是,比他小很多岁的王贵安,当年报名参加高考,更像是“随大流”。
现在是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的王贵安,197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农村进了生产队,一年后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当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由于年龄太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消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震动,而他去报名的行为更像是跟风。
“当时不论成分、家庭、社会关系。只要学历符合要求就都可以报名。十多年来想要参加高考的人,一下子都出来了。报名的人非常多,我也报了。”
高考成绩出来后,公布的榜单里有王贵安的名字,但大家陆陆续续接到了通知书,唯独没有他的。村里学校开学后,他在上课期间收到了大队送来的一封信,要求他去市里参加面试。原来他报的山西师范学院所招收的外语专业最终符合分数的只有十几个人,无法组成一个班级,所以学校就决定从考文科的、年龄比较小的,中文学的比较好的考生中抽出一部分参加面试。
但王贵安只学过俄语。当面试官拿出高中的英语课本让他找出一篇文章朗读时,他老老实实地告诉面试官“我就没学过英语,只学过俄语。”于是这位师大的教授拿出一份《山西日报》,找了一篇社论让他朗读了一遍,就算面试完成了。
王贵安最后被录取到了政史系。3月18日,他到山西师大报到,成为了年长他好多岁的杨永奎的同届校友。1982年,他从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7年考上大学的那一批学生,多年后都成为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谈起他的1977年,王贵安教授说那次高考让他一辈子都觉得荣幸。那一年的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人生。“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应该会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和现在的人生轨迹完全不一样。”
王贵安坚信,尽管高考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高考是目前为止选拔人才最好、最有效、也是最公平的方式。
面对社会上对高考的质疑之声,杨永奎表示,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而谈到高考的影响,杨永奎老先生三句话离不开本行,“现在的高考,题目越来越难,题量越来越大,科目越来越多,把现在的基础教育压得有些喘不过气了,也给高中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应该从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深刻的改革。”
原标题:1977年高考恢复亲历者: 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