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网传防蚊招数多不靠谱 及时擦汗有助防蚊

2015-06-02 12:05:54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

随着气温升高,人们的户外活动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其中之一就是蚊虫叮咬。于是各种防蚊妙招纷纷出炉,尤其以近期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的“给孩子做一瓶高效无毒的驱蚊水,只花一毛钱”帖子最为热门。那么,这些防蚊“妙招”真的靠谱吗?

维生素防蚊不靠谱

这条帖子指出,50毫升水的瓶子里放5片维生素B1混合,就会产生一种蚊子讨厌的气味,“喷在身上,蚊子就会离你远去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近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消毒与媒介生物防治所”通过实验发现,所谓维生素B1的味道,压根对蚊子没有任何影响。

据查证,这个谣言起源于1943年,一位医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维生素B1水溶液有助于预防蚊子。遗憾的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层面,“维生素B1能驱蚊”的说法均未得到验证。也就是说,维生素B1压根没有驱蚊防蚊的效果。

望京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广瑞告诉记者,维生素B1的适用症主要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缺乏症,如脚气、神经炎、消化不良等,并没有防蚊这一项。

及时擦汗有助防蚊

夏天的蚊子总是让人不堪其扰,于是人们想尽办法来防蚊,却易陷入驱蚊误区。

“血型驱蚊”的说法近年来非常流行。这种说法认为A型血的人最招蚊子,而B型血的人最不易被蚊子咬。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芃指出,血型与是否招蚊子基本没有关系。蚊子喜欢呼吸频率较高者,是因为人在运动或体力劳动后呼吸会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多,蚊子对二氧化碳及其形成的潮湿温暖的气流比较敏感,会循迹而至。

还有的人认为碱水可以灭蚊:把肥皂刨成丝和洗衣粉混合,倒入小水盆后放在屋内蚊子猖獗的角落。对此,专家指出,不同种类的蚊子喜欢在不同类型的水体环境中产卵,如淡色库蚊喜欢在污水中产卵,白纹伊蚊喜欢在轮胎和花盆托盘、小水缸、废瓶子等瓶瓶罐罐积水中产卵。“洗衣粉和肥皂丝散发的香味能吸引蚊虫到此产卵”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曾晓芃提醒,要想避开

蚊子的叮咬,根本的方法是让蚊子不喜欢自己。研究表明,蚊子喜欢二氧化碳的“味道”,还喜欢体温较高、容易出汗、爱穿黑色衣服的人。所以,要及时擦汗,运动后尽快洗澡,少用香水、润肤露等化妆品,尽量少穿黑色衣服,每周给花瓶和水培植物彻底换一次水,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赶走蚊子。

蚊虫叮咬后别乱用偏方

夏日里就算严阵防备,仍免不了被蚊虫叮咬。于是市场上各种止痒产品、止痒妙招也应运而生。不过,止痒产品、止痒偏方究竟有没有效果呢?

记者调查发现,进入夏季,花露水、宝宝金水、芦荟胶、风油精、薄荷膏、清凉油……各类对付蚊虫叮咬的产品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无论是药店、超市还是网络,这类产品都摆在了醒目位置,并进入热销榜榜首。“常常抹完一种不管用就换另一种,看孩子痒得使劲挠,实在太心疼了。”家住朝阳北路的刘女士说,每到夏天她就要给儿子做各种防蚊准备,基本上市面上有的各种止痒产品她也都会买来试试。

被蚊虫叮咬后,不少人用花露水止痒。李广瑞指出,花露水虽然有清凉止痒作用,可治疗蚊虫叮咬,但有的花露水含少量酒精,如果皮肤有糜烂,会刺激皮肤。而且不能抹驱蚊花露水,因为驱蚊花露水的成分是乙醇、驱避剂和香精,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上会留下创口,如果这时用驱蚊花露水,其中的化学物质会直接通过创口刺激皮肤进入人体,不但不能减轻炎症,有时反而加重皮肤损伤。

很多人被咬后,还会用肥皂涂抹红肿处,据说“可迅速止痒”。对此,李广瑞指出,肥皂含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蚊虫叮咬的酸性物质,但因为蚊虫叮咬的创口很小,这种方法的作用有限。

对于用盐水涂抹或冲泡叮咬的痒处,以此来“使肿块软化,有效止痒”的方法,李广瑞评价说,这个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有皮肤糜烂者慎用。

李广瑞建议,可用芦荟叶或马齿苋茎叶中的汁液止痒,切一小片芦荟叶洗干净后掰开,在红肿处涂擦几下,就能消肿止痒。或者取鲜马齿苋茎叶少许,在手里揉搓出水后,涂擦患处,具有止痒消肿效果。

对于各种止痒偏方,李广瑞建议别乱用,特别是被一些毒性较大的虫子咬伤后需要及时处理,使用偏方反而耽误治疗。

蚊虫叮咬后要“冷敷”

被蚊虫叮咬后,很多人忍不住用手去抓,结果发生局部感染、红肿,有的还有脓性分泌物。专家提醒,正确处理蚊虫叮咬,可以有效预防虫咬性皮炎。

李广瑞告诉记者,虫咬性皮炎也叫丘疹性荨麻疹,蚊虫叮咬到皮肤以后,会刺激皮肤产生一些红斑、风团,严重的还可能会出现大水泡、红肿。由于搔抓,不少患者并发脓疱疮。

而且,被蚊子叮咬后越抓越痒,且不易消退,所以应尽量避免抓挠。一般来

说被咬后15分钟瘙痒感会明显消退。

李广瑞指出,被蚊虫叮咬后,首先要冷敷,而且千万不要用力搔抓,以防继发感染。可酌情外涂一些止痒的药物,如果这种症状还控制不住的话,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京华时报记者夏文

【编辑:姜莹】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