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东北抗联林海雪原苦斗关东军 吃完树皮草根煮鞋

2015-06-01 04:20:06 来源:新京报

评论

抗日战争期间,杨靖宇曾在蒿子湖密营生活。

日军战俘列队经过哈尔滨街道,一旁是当时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圣尼古拉教堂。 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供图

5月22日,圣尼古拉教堂旧址已改建成为红博广场阳光大厅。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

李敏家里摆满了和东北抗联有关的物品,墙上悬挂着各路军将领的画像、共产党呼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信件,这里像一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小型展览馆。

对于70多年前东北抗联的往事,现年92岁的李敏有着清晰的记忆,讲着讲着,她会不自觉地唱起战友们在山林里唱的那些抗联歌曲。

“(日军占领东北后)南京政府不让东北军抵抗,大家恨极了南京政府,”李敏说,“东北的老百姓感觉自己被出卖了,受到侵略了政府还不打?只能我们老百姓自己干。”

就这样,广大东北民众和来自各地的抗日义士,在东北成立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展开了斗争。

【生存】

吃完树皮草根就煮乌拉鞋

对于东北抗联战士来说,饥饿是每个人必须克服的“敌人”。

李敏至今对饥饿感有着真切的记忆——饿得心里直“突突”,一下下跳动,越来越慢,就像马上要停了。

黑龙江省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于文生坦言,当时除了中共中央给予的战略路线指导外,东北抗日联军没有得到任何物资供应。

1938年冬天,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寇推行“归屯并户”,用烧房、枪杀、驱赶的手段,把当地民众强制迁入“集团部落”。日军对原来的村庄全部焚毁,拒绝搬迁的居民尽皆杀害。

“集团部落”四周大多筑有3米高的围墙,围墙上设有铁丝网,四角建有炮台,围墙下挖有深沟。“集团部落”四面设门,直通部落内外,太阳一落山,四门关闭上锁。这里实际就是集中营,严禁粮食、食盐、被服等物资外流。

彼时东北抗联战士的粮食,都是老百姓支援的。日军实行“归屯并户”、“集团部落”后,东北抗日联军处境日益艰难,进入严重挨饿的阶段。对于当时抗联战士的处境,李敏回忆称:“大家的脸都煞白。只能吃树皮、草根。桦树皮和松树皮有着淡绿的黏液,扒下来可以直接吃。”

抗联战士挨饿时能吃到草根、树皮是幸运的。到了冰天冻地,大雪覆盖时,草根也寻不到了。饿极了,战士们只能把乌拉鞋泡在雪水里,洗干净去去味儿,再煮熟吃。乌拉鞋是山里野猪皮做成的,熬上大半天,就发软变成了胶。“吃上一口就能睁开眼睛了,”李敏说,“可乌拉鞋十分有限,还得穿着出去打仗。”由于饥寒难耐,跋涉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不动了。

伤病也成了抗联战士的大敌。前几年,李敏从曾经战斗过的山上移来一棵“老窝眼”(音)树苗,种在院子里,如今绿叶如盖。李敏对这棵树有着深切的感情。对于在深山作战的东北抗联军来说,“老窝眼”能救命。因为没有药,伤员溃烂的伤口爬满蛆虫。李敏和战友们就上山采集“老窝眼”的叶子、树皮,用煮后的水涂在伤口上,清火解毒,驱赶蛆虫。

丛林作战,这里的夏天蚊虫凶猛,李敏说,到了晚上,蚊虫像灰一样扑在脸上。冬天也同样难熬,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出去尿尿,都害怕,冻得直哭。”李敏回忆说。

原标题:东北抗联林海雪原苦斗关东军 吃完树皮草根煮鞋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