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 >

走进“一个人”的抗战记忆:10年收全毛泽东自传

2015-05-30 16:30:09 来源:新民晚报

评论

走进“一个人”的抗战记忆:10年收全毛泽东自传

1943年9月3日的《新民报》头版

《大美画报》上周恩来的形象

收藏者冯建忠介绍藏品背后的故事 摄影 记者 周馨

山河破碎,民生涂炭,国痛家仇,皆记于此;铁血丹心,民族雄起,同仇敌忾,铭记史册。

近日,300余件抗战史料正在南汇博物馆展出。这些展品皆来自一位民间人士冯建忠历经数十年收集而得,是千余件抗战藏品中的精品。昨天,记者来到南汇博物馆,走进这段“一个人”的抗战记忆。

10年收全《毛泽东自传》

走进展厅,一幅印刷在《大美画报》杂志封面的肖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肖像主人公似曾相识,却又不敢确定身份,收藏者冯建忠的介绍让与记者一样迟疑不决的观众连呼“真的吗”“啊,原来是他!”原来,这是周恩来以罕见的光头形象示人,所以,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周恩来外形的认知,显得更加英气勃发。据资料记载,西安事变后,党中央为了改变国民党长期宣传共产党为“赤匪”给一些民众造成的误解,精心为周恩来设计了这个“时尚造型”,令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一些要员都逊色几分。

“赤匪”领袖的肖像怎会登上苏区以外的杂志封面?原来,有美国商业控股背景的《大美画报》创刊于抗日战火中的上海租界,地下党员也参与其中,再加上抗战期间有国共合作的大背景,因此,能在“孤岛”中大胆刊登周恩来肖像。不仅如此,毛泽东也曾经成为抗战期间《大美画报》的封面人物。

被称为“中国第一自传”的《毛泽东自传》首译本也在展馆中引起了观众们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共领袖的唯一一部自传,其面世尽管有着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大背景,但也是冲破重重阻力才得以实现。

1937年7月1日,复旦大学主办的《文摘》杂志创刊,1938年春季,祖籍浦东周浦的杂志主编孙寒冰教授在美国《生活》4月刊上看到由毛泽东口述、斯诺记录的《毛泽东自传》,专门将书稿送给他的老师、国民党宣传部长邵力子,请示能否转载。

邵力子心知刊登后一定会让蒋介石和国民党CC派大为恼火,但考虑到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刊登可谓有了“天时”,且有利于民众了解共产党和毛泽东,仍冒险挥笔题上“准予发表”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第一期连载中,《文摘》杂志仍小心翼翼,仅在《人物种种》栏目中发表了一小段,见并无查封之说,才在后来以醒目位置连载刊登共六期,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在连载结束后的1937年11月发行单行本。

收藏者冯建忠历时十余年才收集齐这套《毛泽东自传》。这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只是因为三四十年前在老城厢与两张“五卅运动”传单的邂逅,才走上了不懈收集抗战史料的艰辛道路。

“鬼市”搜集资料

那天晚上,他正走在去读夜大的路上。路边一个老太在生煤球炉,两张用来引火的纸片飞到他脚边,冯建忠低头一看,竟是两张“五卅运动”传单。他感到十分可惜,随即用手里刚买的一本《青年一代》杂志换下了这两张传单。之后,他在单位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了解到中国近代史,重读中华民族伟大不屈的抗战历史,联想到这两张传单,进而有了收集抗战史料的念头。并不富裕的他,为了用最低的价钱“捡漏”,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赶第一班公交车,去被内行称为“鬼市”的古玩市场早市,在一张张故纸堆里寻寻觅觅。因为心思和收入都花在了收藏里,他甚至吹掉了两个女朋友,44岁才结婚,至今还蜗居在小屋里。不过,看着1千多件藏品,他觉得自己的精神财富才是无价的。

《四行孤军纪念特辑》所费最多

“日本日本实在可恨,对我中华野心屡逞……”“同胞们,要晓得,日本兵,在济南,不讲理,逞兽性,既放火,又杀人……”“一把扇子七寸长,十三夜里大打仗,中日打;二把扇子骨里金,张治中司令真正狠,打东洋……”这些都是抗日期间民众编写、流传的抗日宣传民歌民谣和三字经。当时,全民族抗日情绪高涨,各种适合普通民众的宣传标语、画片、歌谣等广泛流传,例如展览中的《新编战事五更梳妆台》《上海战事十把扇子》等就是用各地民歌的形式,结合抗日宣传内容,呼吁全民族同仇敌忾,齐心抗日。

还有一些画册形象地揭下了日伪宣传的伪善面具,提醒民众擦亮眼睛,认清其本质。例如,上海一些漫画家组成“抗战漫画宣传队”,张乐平任副领队,带队辗转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等地,坚持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宣传抗战。在第十一期《上海漫画》上,封面绘制了一个身穿日本和服、梳着发髻的男子手举“亲善”横幅,他的全身却缠绕着一圈正吐着血红长舌的毒蛇,可见日军所谓“中日亲善”的口蜜腹剑本质。

四行仓库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壮烈血战,四行壮士撤退后的情况却往往不为后人所知,展览中的这本《四行孤军纪念特辑》正是对后人的无声诉说。抗战胜利后,谢晋元妻凌维诚作为有功人员家属,受邀带着两个儿子从广东梅县回到上海,生活却依然窘迫,为了救助幸存老兵和养育自己的孩子,她编撰了这本《四行孤军纪念特辑》义卖筹款,每册义卖国币500元,获得很多人支持。这本特辑称得上是冯建忠所费最高的一件抗战藏品,两个月前刚从网上竞拍得来。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适逢改造后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即将开馆,他计划将这份珍贵的记忆捐献出来,告慰英灵。

《生活》杂志记录大屠杀兽行

在展览中,有一些展品让人不忍直视,这就是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1938年1月,美国《生活》杂志第一次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呈现在全世界眼前,冯建忠托人从美国历时半年觅得这本全英文杂志。杂志中,一位19岁女性在医院治疗的照片引起了许多观众关注。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身中29刀的女青年幸免于难,获救后一直活到前几年才去世,她身上深深的29条刀疤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侵华暴行。

展品中,日军用于将战况随时向国内民众通报的《乡土部队写真帖》与美国《生活》杂志从两个不同角度记录了南京保卫战,视角不同,却都是对日军侵华罪行的如山铁证。

日本政府对中华文明的觊觎由来已久,处心积虑,这从一些间谍机构的秘密调查也可看出。冯建忠收集的这些《支那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支那经济研究》《满洲重工业资本蓄积形态的特质》等材料中,很多都是“机密”“密”级,其中《满洲重工业资本蓄积形态的特质》还是发行共计只有400本的“极密”级,都是日本政府野心勃勃妄图吞并中华的最好罪证。

《新民报》头版套红庆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9月3日,普天同庆,国内所有报纸都在头版热烈庆祝抗日战争正式胜利!在展览上,就有其中三份报纸,而冯建忠花了20余年时间陆续收集到的报纸总计则有五份,十分不易。

在古玩旧货市场泛黄的故纸堆里,牢记历史的冯建忠搜集到五张1943年9月3日的老报纸,如今看来,当天的普天同庆景象仿佛历历在目。《新民报》这天的头版上,头条大字标题醒目报道《日本昨签押降表》,其余依次还有《大战告结束》《日本正式投降之日 蒋主席宴毛泽东》《济南沙市光复》等报道,更特别的是,头版上还套红斜印两行醒目大字“日本签押降表 全世庆祝和平”。

当天的《国民公报》头版也套红斜印了两行大字:“抗战胜利 举国同庆”。在印刷条件并不发达尤其是设备和经费都受到战事很大影响的当时,套红十分罕见,足见举国之欢庆。

不仅如此,老报纸还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例如在过去的国共重庆谈判相关研究中,虽提及蒋介石曾在8月29日为刚抵达重庆的毛泽东设宴接风,却少有涉及蒋介石之后另有正式宴请,这篇报道对于国共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记者 孙云)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