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媒体:告别“同命不同价”有赖加速户籍制度改革

2015-05-28 11:50:47 来源:财经网

评论

宏观政策从未在户籍制度和“同命不同价”之间建立关联,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怪胎,当地方官员大言不惭地拿户籍背景为“同命不同价”辩解,户籍制度可谓躺着中枪。

近年不乏个案揭示户籍制度造成社会不公正,但要说以极端的方式反映这一制度的残酷,可能要数“同命不同价”现象。最近这一现象又有新案例,据媒体报道,河南小伙王超杰遇工友落水,他和一东北小伙搭救,工友得救两人却遇难。在老父亲匆匆赶到青海后,却被告知:那名东北工人是城市户口,所以施工方赔偿40多万,而王超杰是农村户口,只能赔偿19万多元。

补偿差别如此之大,而其依据竟是户籍背景,这样的决定难免让人寒心。毕竟无论是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在救人那一刻,他们都是见义勇为者,其义举价值的大小与户籍身份没有任何关联。有媒体质疑,难道农村人的命和城里人的命比就“不值钱”?这种疑惑颇具代表性,补偿标准不应该和户籍身份挂钩,这是舆论的基本共识,但根据以往的经验,类似“同命不同价”的现象在各地上演,几乎成为了一种明规则。这就提示我们,“人人生来平等,生命无分贵贱”这种价值倡导可能于事无补,把这种荒谬现象的逻辑错误说清楚,或许更有助于情况的改善。

其实,分析过往的案例不难发现,各地曝光的“同命不同价”现象,对于决策者而言恰恰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迄今为止,鲜有地方官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下“农村人的命比城里人的命更不值钱”这样的结论。地方在为“同命不同价”决策辩护时几乎都会提到户籍背景,他们认为应该将其作为具体补偿数额的重要参考标准,原本适用于其他领域的户籍制度在此过程被扩大化,这种考虑并没有充分依据,可以说纯粹是出于一种政策想象。

地方官员之所以存在这种政策想象,从主观角度看反映出一种权力惯性,在作决策时过于随意,客观而言也可能对政策存在误解。的确,户籍制度衍生了诸多不公平的规定,比如舆论经常热议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关键是,这些不公平与“同命不同价”并非一个层次的问题,前者是公共政策,是国家层面经过充分论证且长期积累的结果,之所以接受这种不公正,是因为暂时找不到替代的政策选项。而“同命不同价”则是近年来曝光的新鲜事,这类荒谬决策完全是地方创造出来的,宏观政策从未在户籍制度和“同命不同价”之间建立关联,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怪胎,当地方官员大言不惭地拿户籍背景为“同命不同价”辩解,户籍制度可谓躺着中枪。

各地频繁出现如此荒谬的现象,可见,要想彻底改观这一状况,不可能寄希望于说服特定决策者,而需要从更大层面作出反思。如果要终结荒谬的“同命不同价”现象,理想的做法当然是彻底废除户籍制度,当上述政策想象的根基不存在时,地方所依赖所想象的“法理依据”也就消失了。但是,从目前户籍制度的改革进程看,短时间内要彻底废除该制度恐怕不现实,外界只能借助“同命不同价”现象呼吁改革加速。眼下有关部门可以做的或许是,就“同命不同价”现象表态,纠正地方不合理的做法,使“同命同价”成为一种国家意志。遗憾的是,过去鲜有这样的表态,“同命不同价”不是被否定,而是被默认,民众的遗憾与失望,与此不无关系。

在“同命不同价”得不到纠正的情况下,舆论往往会迁怒于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就是减少附着在这一制度上的不公正现象的过程,在户籍制度短期内无法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澄清这些误解有助于为这个制度减负,同时,殊途同归,从长远看,类似的努力也有助于这一制度的改革。人民日报评论认为,“人人生来平等,生命无分贵贱应该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我们期待更多的官员认可这种共识,更期待今后彻底告别“同命不同价”。

原标题:媒体:告别“同命不同价”有赖加速户籍制度改革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