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特区”新鲜事:多元分类分流成常态
2015-05-28 10:30:09 来源:人民日报
5月21日,宁夏西吉县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 彭昭之摄
上海、浙江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高考改革“特区”的新鲜事
编者按: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改革大幕由此拉开,上海、浙江成为改革试点。半年多来,两地改革亮点频出,不再划分文理科,部分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这3科外,考生可自选3门科目参加考试,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在上海,高考分数高低,不再是唯一标准;在浙江,考生和高校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
让我们聚焦上海、浙江,看看站在改革潮头的两个“特区”,高考改革情况究竟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上海高考改革
统考“套餐”变选考“自助餐”
更多博物馆、科普馆、图书馆设立教育专员,规划开发社会实践课程;街道建起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给高中生提供志愿服务岗位……这是在上海新高考方案公布后,出现的一些有趣变化。
按照上海高考新政,从2014年入学的高一开始,高中生将需完成不少于90天的社会实践,作为综合素质评定一项重要内容。这意味着,3年后的高招中,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公益意识、社会服务精神、实践能力等将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词”。
从分数到更全面的人
上海高考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在沪招生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新考试方案简称“3+3”:第一个“3”,是语、数、外;第二个“3”,是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中自选3科,在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后,参加其等级性考试获得的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凸显了进一步促公平、科学选才的改革宗旨。”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说。这一高考改革方案较好地处理了高中毕业资格和录取选拔两项功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成长,并减轻负担和压力。
新方案让个性化、走班式教学成了高中“新风景”。由于学生所选科目都与高考录取挂钩,因而可以“倒逼”高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素质”如何客观和公正
在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陈青云看来,高考改革方案的最大亮点当属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意味着今后将科学、规范地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体现了学校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说。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计了4方面内容: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记录重点是学生的活动与行为,例如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情况,以及研究性学习、参加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难在保证真实性。上海为此建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规范的统一数据信息标准管理,尽可能采用客观数据,如学生志愿服务次数和累计时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综合得分等。少量原本难以考察的主观性指标,要转化为参与相关活动情况记录及其成果,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分析。实行高中学校、区县教育局和市教委三级管理,实行信息确认、公示投诉、信誉等级评定等制度。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王洋表示,综合素质的公平公正依赖于科学的流程设计、完善的审核和监督机制。
多元、分类、分流成为常态
今年春季高考,上海开始了高考改革的首次尝试:春考首次向应届生开放,招生高校从去年的5所增至22所……1640个招生名额,共吸引了2.5万考生报名,占上海应届高中毕业生近一半。
多元、分类、分流,逐渐成为上海高考招生的常态。在院校自主测试中,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老师们让学生感受气味,因为培养香料香精行业人才,“好鼻子”很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维修专业,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原本习惯于根据分数“排排坐”的二三流高校,也有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上海还将专科高职院校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前,并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
在主管教育改革的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的设想中,高考综合改革还有更多内容,比如,未来所有高中须配备固定的专业职业辅导老师;逐步转到以专业为本的填志愿方式……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正在路上。(本报记者 姜泓冰)
浙江高考改革
给考生和高校更多选择权
这几天,浙江德清第五中学学生虞中雷就已在为大学生活做准备,他已被心仪的高职院校录取。“参加普通高考变数太多,提前招生让我们多了选择的机会。”虞中雷兴奋地说。高职提前招生,就是高考改革试点浙江的新鲜事之一。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指出,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高考不分文理,考生可以选考
按照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统一高考不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其中,必考科目为语、数、外,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中自选3门。据了解,拟在浙江招生的全国1368所高校公布了各自的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54%的专业不设选考科目。考生选考任何3门,至少可以报考约66%的专业(类)。统计显示,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包括高校设限选考科目为物理或没设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类)达91%,化学达83.5%,生物达68.8%,政治达59.7%,历史达62.8%,地理达60.9%,技术达70.6%。
而在现行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这意味着考生的专业选择面有了大幅提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党委副书记谢世平介绍,高校可依据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高考选考科目要求;考生也能按照兴趣选择专业及对应的考试科目。
高职提前招生,一档多投
在试点高职提前招生中,普高学生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基本依据,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录取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
比如,虞中雷选择了3所院校,同时被两所院校的不同专业拟录取。对市场营销更感兴趣的他,最终选择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像虞中雷一样,今年浙江报考2至4所高职院校的共有10168人。4月15日到23日,共实行5轮双向选择确认,在前两轮双向选择确认中,有1名考生同时被4个院校专业拟录取,15名考生同时被3个院校专业拟录取,328名考生同时被2个院校专业拟录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吴雪萍说,以往“分批次录取”,职业院校都是最后一批,上职校的学生难免产生自卑感,高职院校也招不到好生源。高职提前招生,把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有助于高职院校挑选更适合的人才,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位一体”招生继续深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首次邀请高中校长参与考生面试,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谢书琴说,这是希望高中更了解高校的人才选拔机制。2011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试点“三位一体”招生制度。新高考方案要求继续深化这一改革,即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测试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倾向、专业潜质等。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显示,今年共有52所院校参与“三位一体”招生试点,比去年增加15所;计划招生5200余名,增幅达46%。除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继续参加外,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高校也首次加入。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说,高分不代表高能,一部分综合素质比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在统一招生下,潜能很难发挥出来。而“三位一体”招生,高校根据专业选才目标确定不同的考核项目,能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代表了今后高考招生改革的方向。(本报记者 顾 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