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候车室里的“快乐精灵”吕静:服务工作是种享受

2015-05-28 10:03:46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 曹迪 洪裕芸 通讯员 李溢春 柴娜)在宽敞明亮的北京南站候车大厅里,她被熟悉的老奶奶亲切地唤做“静儿”,被牙牙学语的孩子叫做“阿姨”,被盲人钢琴师称为“姐姐”,每天在众多称谓的转换中乐此不疲,她就是北京南站“润秋服务组”成员——吕静。

吕静正在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 高玉洁摄

从“被人服务”走向“服务他人”

家住河北的吕静今年刚满25岁,但她来北京南站“润秋服务组”工作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说起刚入职的情形,她还历历在目,紧张犹存,“正式上岗之前虽然进行了业务培训,但是真正跟旅客交流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想不起背过的知识。”

由于要记的信息太多,再加上对业务不熟,吕静在帮助旅客解答问题时,“甚至紧张到,给旅客指路之后,都会先回忆一下自己说了什么,再问下身边同事自己说的对不对,确认之后才能放心。”

心理上的紧张还不算什么,身体上的劳累让她真的有些吃不消了,说是早八晚五的工作,但实际上她是早上七点上岗,晚上七点下班,穿着高跟鞋一站就是一天,或者推着轮椅跑上一天,晚上回家脚又疼又肿。

每当她退缩之时,看到在帮助旅客之后,对方投递过来的感激之情,她又不舍得了。“这种喜悦是我在工作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我的价值。”

如今,吕静对自己的业务已经驾轻就熟,真正从“被服务”的身份转换为“服务人”的角色,也再没有了当初的胆怯。

吕静用轮椅送行动不便的老人进站乘车。 高玉洁摄

闲不住的“快乐精灵”

作为铁路的爱心服务工作人员,吕静每天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她说如果因为自己的一句指点能让旅客少走几步路,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东西,她就做了有意义的工作。

2014年年初吕静遇到了一个80多岁的患癌症的老奶奶,这位姓吴的老奶奶每两个月都要来北京看一次病,在第一次接触之后吕静就给了老人自己的联系方式。“我想既然老人经常来,如果我每次都做接待也会熟悉她的需求,她会更舒心些。” 从此,不管是吴奶奶离京还是进京,吕静都会细心接送。

吴奶奶对这个细心、开朗、爱笑的姑娘,爱在眼里喜欢在心里,称呼也从最初的“静姑娘”逐渐变成了“静儿”,还曾对她说:“你就是我快乐的小精灵。”吕静说这种帮助其实是相互的,每次和吴奶奶聊天,她也会告诉自己在面对繁杂工作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吴奶奶那里她也获得了支持。

还有一次,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来京治病,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她和她的“小伙伴”们提前跟救护车联系,从婴儿下车到送上救护车开走只用了五分钟,虽然期间没有和婴儿家人有什么交流,但她觉得通过自己的付出,让这个孩子有了更大的存活可能性。

吕静说,她的工作不是为了听到一句“谢谢”,但是这份工作特别令她有成就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