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益临近 “考前吃素提高智商”这你也信?
2015-05-26 11:17:50 来源:南方日报
高考日益临近,考生如何合理饮食的话题,成为家长们讨论的焦点。最近,“高考前吃素能够提高智商”的相关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帖子称,素食饮食会让学生有更聪明、更清晰的头脑和快速的理解能力。此外,帖子还援引了国内著名中学因高考前让学生戒荤而取得好成绩的成功案例。对此,营养专家指出,“素食提升智商”的说法完全不靠谱,对于考生而言,可以清淡饮食,但绝对不是全素饮食。
网传考前吃素能提高智商
为了让孩子在考场上发挥出好状态,家长们想着法子给孩子进补。而就在近日,一则名为《素食提升智商,高考吃素保持头脑清晰》的帖子,称其实素食饮食会让学生有更聪明、更清晰的头脑和快速的理解能力。为了“力证”吃素食能够提高智商,上述帖子还援引了不少名人的所谓论述。如爱因斯坦说:“吃素可以让智慧不被蒙蔽。”富兰克林说:“素食饮食会有更聪明、更清晰的头脑和快速的理解力。”
此外,帖子还援引了国内著名中学因高考前让学生戒荤而取得好成绩的成功案例。“国内重点中学黄冈中学的一些老师应对高考除了通用的方法外,的确另有新招——高考前戒荤。近年来,每当临近高考,老师便会抛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高考前十天,不许吃肉!理由则是肉食可能导致身体不适,从而影响考场上的正常发挥。虽然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坚决而果断,要求学生和家长紧密配合,严格执行。”
南方日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网上有不少提倡考前吃素的文章,如“高考神菜:素食中的补脑高手”、“给高考学子的素食建议:为健康和成绩都加分”、“高考前夕吃素的好处”。从网上留言可以看出,不少家长对此深表认同,并打算积极实践。
宜清淡饮食但并非全素
那么,高考前吃素真能够提高智商吗?对此,营养专家指出,“素食提升智商”的说法完全不靠谱,对于考生而言,可以清淡饮食,但绝对不是全素饮食。
据专家介绍,由于高考即将来临,很多考生也开始变得紧张焦虑,这种情绪会导致身体的肠道系统消化缓慢,如果家长们再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油腻的食物,会增加肠道系统的负担。而清淡食物可以减轻肠道系统的负担,帮助更好的消化。
但由于考生处在冲刺及考试阶段,有利于大脑、神经代谢的营养素的摄取也非常必要。除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外,维生素与矿物质也不可或缺,奶、蛋、鱼、瘦肉、米、面以及各种水果、蔬菜等都应广泛摄取。据媒体日前报道,有考生的家长在网上看到提倡考前吃素食的帖子后,就每天为孩子准备素食。孩子刚开始感觉头脑清晰,但是时间久了,其出现浑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的现象。
现代营养学认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植物化学物质也因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执行会长王旭峰认为,正确的营养理念是“食物多样、合理膳食、吃动平衡”,摄入五彩斑斓的食物,均衡补充各类营养素。
专家指出,由于每位考生的身体机能、饮食习惯都有所不同,所以考前的膳食摄入也一定要根据考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家长为考生准备的食谱应该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结构多样化,同时口味可以以清淡为主。
考前进补因人而异
高考临近,正如俗话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家长们都想在后勤保障上面做足功夫。在孩子最紧张、最忙碌、最疲惫的时候,如何合理搭配饮食,让孩子保持良好状态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主治中医师邓聪提醒,进补避免盲目,应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对考生无论是食补或药补都要合理,要巧补,不然适得其反。
邓聪表示,一日三餐安排要合理。首先,早餐要吃好。早餐是一天的开始,考生上午用脑较为集中,应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面包、鸡蛋等,防止未到午饭时间就发生饥饿感,血糖水平下降,导致大脑反应迟钝,影响发挥。
其次,午餐要量足质高。午餐是一天中营养和能量要求最多的时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应摄入充足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比早餐量要多,包括肉类、豆制品、蔬菜、米面类、水果等,以满足考生下午的需要。但避免进食过饱,影响下午的精神状态。
再次,晚餐要清淡易于消化,减轻疲劳感,维持晚间清醒而活跃的头脑继续复习功课。可摄入油脂偏少的食物,多吃蔬菜,适当进吃五谷杂粮,如小米、燕麦、糙米、玉米、红薯等,因这类食物富含丰富B族维生素,可以调节考生的精神状态,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紧张情绪。邓聪提醒说,如果晚上加餐,要以不增加肠胃负担为限,最好在睡前1-2小时,以利于睡眠,如牛奶、酸奶都是不错的选择。
“进补避免盲目,应因人而异、因时制宜。”邓聪表示,对考生无论是食补或药补都要合理,要巧补,不然适得其反。进补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用不同的补法,如脾胃虚弱,胃纳差、消化不良、易腹泻者,可用山药、陈皮、茯苓、莲子、砂仁、鸡内金等调理。有些家长偏好给考生服用各种参类来益气提神,但要根据自身体质适量食补,补过头可能会出现不欲寐、不思食、腹胀、口疮、咽痛等症状。
而对于经常熬夜、容易上火、口干口苦者,可以用10g西洋参煲汤,或2-3片泡水喝,以益气养阴清热。党参、太子参虽然性味相对平和,如加入淮山、莲子、芡实、薏米、百合、红枣等广东补凉类食材同服以降低热性就更好了。确实属于虚寒体质的,可用人参、高丽参以大补元气。
邓聪还表示,进补要因时制宜,高考在夏季,气候炎热,过于热性的食材如羊肉、兔肉、黄鳝等不宜多食,而百合、木耳、沙参、玉竹、麦冬、石斛、雪耳等凉性补品就比较适合多服用。赤小豆、扁豆、薏米、芦根、淡竹叶、荷叶等消暑健脾利湿的食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实习生 石瑾瑜
三招识破
“新媒体”谣言
■链接
为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养生,想通过饮食来呵护身体。可是网络上充斥了太多吃的谣言:鸭血清肺、草莓致癌、隔夜菜有毒、果汁减肥……这些“经验之谈”,估计很多人信以为真。
谣言的生命力为何那么强?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指出,很多谣言流传甚广、模棱两可,特别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往往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如果不具备丰富的营养专业知识,很可能被其光鲜的外表欺骗。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认为,谣言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一是营养与健康直接挂钩,而食物营养健康谣言时不时“现身”袭击公众的心理底线;二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和信息流入社会,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三是正确、真实的营养信息相对缺乏,容易让一些谣言乘虚而入。谣言的扩散往往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因此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公众的营养素养更成为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涂光晋教授表示,随着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记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信息发布渠道的便捷让公众很方便地拥有了话语权,“知识鸿沟”不复存在,健康教育“知信行”的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有的人偏听偏信、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以讹传讹,引起了一场新的混战。
专家表示,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面对各种精心包装的谣言,公众一定要擦亮双眼,看到营养知识就多思考一分,一般从以下三步着手。首先,找到说法的出处;其次,验证发言人的资质,看发言人研究的领域与自身的言论是否属于同一领域;然后,研究同领域其他专家的说法,并进行比对,不可偏听偏信。这一步骤能有效识别“草莓致癌”、“无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识性谣言。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编辑:张明燕】[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