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子承父业 荣誉感去哪儿了
2015-05-26 01:15:05 来源:北京晨报
陶小莫/漫画
事件回放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3.5%的受访者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41.3%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35.2%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被受访者认为声望较高的职业中,高级技术工人、大学教授、律师、医生不愿子女从事自己职业的比例均超过一半。(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正方
给子女择业自由
“不希望子女职业与己同”占一定的比例,主要有两种可能:其一,存在“干一行,厌一行”的情绪,不希望子女步自己后尘;其二,打破“子承父业”的传统思维,没有将“主观意志”强加于子女身上,很大程度上是“给予子女择业的自由”。对于后者的“不愿意”,具备积极的社会意义,至少说明父辈的“择业观”也在与时俱进,在干预子女就业方面开始弱化,正在走向“开明与民主”,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无论是“萝卜招聘”,还是“火箭提拔”,背后都站着一个“我爸是××”。子女“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也很容易让他们“摔下来”,尤其在反腐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从告别子承父业起步,向促进就业公平进发,是一条“比脚更长的路”。
李云
反方
职业荣誉感何在
职业声望评价,一个客观的数据评价指标,其调查结果也和公众的日常感官类似,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等职业声望高;农民、家政服务人员、服务员的职业声望评价最低。不同的岗位,职业声望难免有差异,但当社会整体都在祭奠自己的职业荣誉感不在,追问我们的职业荣誉感去哪里了,沦陷何处也就势在必然。如何才能拥有职业荣誉感呢?两点:一个是改革分配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够按劳索酬,打破公务员等群体的特殊福利,消弭职业间的高低与贵贱;第二个是,完善制度体系的保障,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实惠,让老实人不再吃亏。除此之外,应该借鉴欧美的行业协会制度,让每个行业都有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反过来,也要发挥行业协会在工资协商、社会保障与救济等方面的作用。
刘义杰
评判
“围城心理”要不得
每个职业都不容易。围城里面的人,想着外面;而围城外面的人,又想着里面,是为“围城心理”。“不要总认为自己很辛苦,其实活着都是不容易,这个社会比你辛苦的人多的是。”自己从事某种职业,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再回头看,作为长辈也不希望子女从事同样的职业乃至遭同样的罪。可问题是,别的职业一样充满艰难险阻。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不愿子女从事自己职业这种“围城心理”是要不得的。其次,子女从事什么职业,不是老子定的,而是遵循子女内心和市场选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不努力、不钻研的从业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行业;只要能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够赢得人生的精彩。
王文武
延伸
求职不必看重声望
职业声望并不是职业美誉度。公务员职业声望较高时,由于贪污、腐败、包二奶等现象,公务员群体的形象与声誉却不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一波三折:“文革”时教师被称为“臭老九”挨批挨斗,改革后教师的工资报酬连年攀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现在的教师则逐利之心太重,校外培训兼职、给学生补课捞外快,师德下降,社会评价趋低。职业声望也不是择业的依据。求职还包括职业安全、职业压力、职业稳定、职业幸福等职业期待因素。
无论是自己求职还是希望子承父业,都要遵照个人的爱好、特长,对职业声望没有必要太当真。职业声望有助于用在提升行业形象问题上,而不是用于择业。何况,有时,心仪的职业可能干不了、干不好,适应社会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时的选择,别顾虑太多!
卞广春
三言两语
不愿意子承父业有什么不好?一直认为这个规矩是束缚职业发展的。——蔡晓南
每个职业都有被调侃的地方,何必当真。 ——王颖
总觉得自己从事的职业不好,别人的职业好,这是正常心理。——张耀北
忠诚于自己心的选择。
——贺晨
职业声望高低处于不断变化和转换之中,没有不变化的。
——赵坤
处于拼爹时代,还在意职业选择吗?——梁笑茹
子女前程还是由子女自己决定吧。
——张卫红
谨记一句话,劳动最光荣。
——许劲松
原标题:不愿子承父业 荣誉感去哪儿了[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