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中科院空间应用专家:打造中国自己的太空实验基地

2015-05-22 14:25:47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评论

在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青年网记者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这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和新技术试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在2020年将进入载人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核心舱、实验舱已箭在弦上。到2024年,(上述空间站)有望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张伟表示。

科研人员执行有效载荷运控任务。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载人航天领域成就斐然 世界瞩目

很多人都对电影《地心引力》最后的一幕印象颇深,美国宇航员在中国太空站的帮助下,顺利返回地球,那一排排写着中文的按钮让人热血沸腾,而这即将成为现实。张伟透露:“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建成的空间站,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和新技术试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到2024年,有望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内将安排十余个科学实验柜,支持开展多学科实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张伟介绍,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近年来,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发展路线取得的成果令人欣慰。

1993年—2005年,是载人飞船阶段,“神舟一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2005年至今,是交会对接与空间实验室阶段,“神舟七号”——“神舟十号”,以及“天宫一号”顺利运行,明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2020以后是载人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核心舱、实验舱已箭在弦上。

据了解,我国要把空间站建成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太空实验基地。张伟指出,“与前期任务相比,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将更加开放,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与此同时,有望产出一大批重大科学成果,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无法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开展国际前沿的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将有力促进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甚至引发通信革命。

利用“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进行资源探测。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张伟分类介绍说,比如空间生物学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为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药物、改进人类健康而服务;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改善地球环境;空间材料研究应用方面,开展空间材料加工、先进材料制备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可以改进地面材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先进材料,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大家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面、耐克鞋气垫都是从航天员的食物和穿戴用品中民用化而研制出来的,而先进超声诊断与远程医疗技术等更是空间科学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国际空间站开发的靶向药物输送技术已经用于乳腺癌治疗临床试验,预计将获得广泛应用。”张伟表示,“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民众。”

科普宣传也可以既“萌”又有趣

“宇航员在太空洗头发可以用头盔把头罩起来”、“洗澡可以用能被吸出来的特殊泡沫”……太空科普讲堂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常令张伟非常惊讶,虽然答案千奇百怪,但学生回答中闪烁的灵感火花令他印象深刻。让空间科普走进小学、中学、大学校园,用多种表现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已经成了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到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根据科学主题网站“果壳网”发布的调查数据,由于担忧被媒体曲解,科研考核体制缺乏鼓励制度以及缺少发声渠道,目前中国的科研工作者鲜少参与科普活动,对科学在公众中传播造成一定阻碍。对此,张伟并不赞同,他说:“我只要有空,就会参与科普活动,完善科普课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解。比如对小学生,调动科学兴趣最重要,讲人体在太空中会发生骨流失的现象时,就打比方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就好比盖房子的同时也在拆房子,但在太空中拆比盖要快’,孩子们在笑声中就理解了。”

而对大学生,科普活动则侧重鼓励他们投身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空间科学研究。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在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太空应用奖学金”,鼓励大学生加入到空间应用系统的工作中来;在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同时,还开展了“太空讲堂”系列讲座,定期安排专家授课。

“科普宣传一定是呆板枯燥的吗?不,它也可以既‘萌’又有趣。”近期,国内首部航天“微视频”——《太空实验大管家》即将发布,这是一集3分钟的黑白手绘短视频,让人们了解太空实验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张伟表示,之所以选择这种形式,就是看中了其对互联网用户的吸引力和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力。“这也是科普推广的一项突破和创新,科普宣传也可以是既‘萌’又有趣的。”(记者 杨月)

【编辑:吴涛】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